進入辦公室,映入眼簾的是已空蕩蕩的柜子,和散落在各處裝滿物資的紙殼箱,王漪總已為退休離開這間辦公室做好了準備,但電話里還在確認著兩小時后出差的細節。
“主要還是平臺與機遇吧,我比較幸運,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下。如果沒有公司這個平臺,我也不能有今天,透過一個人也可以看到一個公司的成長過程,因為公司我才能有幸參與到一些事情中。”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、國務院特貼專家等多個重量級榮譽加身的王漪總,在臨退休前用這樣一段話總結了自己的職業生涯。
王漪總介紹 “85年大學畢業即被分配到了機械部設計總院(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的前身)。剛畢業時院里還是按專業分的科室,公建、工業、民建項目都做,如亞運會體育館、電爐、工廠、工程機械、方莊的高層等,后來到了醫療所,這一干就是34年……”
80年代末,在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下,曾躋身于四大工業院的機械部設計總院為求突破開始轉型,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,王漪總所在的傳統專業室變為以市場業務為導向的綜合室,后升級為所,最終發展到如今的專業院。30年間,在中國經濟的激涌浪潮下,機械部設計總院完美蛻變為如今的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,王漪總也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普通設計師成長為中元建院60年來唯一的女高管。
作為醫療建筑設計業內的翹楚,中元在國內的起步并不算早。88年學科帶頭人黃錫璆博士留學歸國,才帶著大家從世界衛生組織援建的小醫院開始做起。直到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建成,以其地處長江珠三角的特殊發展背景、高標準高要求地引入創新前沿的IEC醫療電氣設計理念引發了醫療建筑業界的震動。此后中元又陸續承接了北大醫院、北京醫院、北醫三院、中日友好醫院、協和醫院、解放軍總醫院等知名項目,20年間初心不改,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。“除了醫療,我們在能源(北京2/3的供熱項目由中元設計)、物流、民用、生物安全方面的設計項目也很多,中元的特點就是綜合又專業。”聊到中元,王漪總滔滔不絕,自豪感溢于言表。